新闻中心|社会|视频|福建|时评|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军事|美国|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博物院 > 资讯 > 文博快讯 > 正文

专家:多措并举提高文物古建防灾减灾能力

2021-10-27 16:59:10 张大玉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陈静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专家点评】

文物保护,任重道远。提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当前,亟须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将文物防灾减灾纳入国家和地方应急管理体系。文物防灾减灾工作虽以文物部门为主体,但在灾害发生过程中和灾后紧急抢险时,属于社会性重大突发事件,应按照国家应急管理制度组织实施,调集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快速联动。同时,要充分发挥文物所在地居民的积极性,组织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制定完善文物建筑防灾减灾应急处置预案。不断完善文物灾害险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研判、灾情防范、受灾处置、信息报告、灾后修缮修复等一系列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切实增强文物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对于灾害风险突出的文物古建和易发灾害的地区,还应尽快编制风险管理规划。

加强文物建筑日常监测,建立预警机制。做好文物建筑日常养护、定期巡查检查,尽早发现问题。对已存在结构性安全隐患的部位进行支护,对天沟和排水管孔的堵塞等定期清除;对古建筑周边一定范围内排水系统定期疏通,结构系统定期检测维护。要提前预判部署,加强预警预报,排除安全隐患。

做好受损文物灾后抢救抢修工作。文保单位要搜集、保存好受损文物构件或部件,开展文物灾害风险评估,做好抢救抢修台账。在不改变文物原状、不影响文物本体安全和环境风貌的前提下,将建筑加固、减震防渗等文物防灾抗灾措施和文物修缮同步考虑、同步设计、同步实施。

增强文物本体空间防灾能力,实施整体保护。组织开展文物本体专项系统研究,深入挖掘文物独特的防灾体系和御灾功能,汲取古代建筑营造和防灾智慧,尽最大可能保护文物安全。针对不同保护等级、不同结构、不同材料的文物建筑,采取差异化的防灾保护措施,与现代防灾技术相结合,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空间防灾体系。对周边环境应采取整体保护的思路。

注重科学技术应用,强化技术支撑。采用5G、“互联网+”、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技术建立文物保护监测平台,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对文物及周边环境进行监测,实现数据的实时分析和预警设置,特别注意气象数据与其他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借助先进科学仪器设备,对不可移动文物病害的评估、形成机理进行研究;提高病害治理水平,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害、灾害类型提出不同的保护方法。

(作者:张大玉,系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照片墙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省博快讯
更多>>文博快讯
更多>>展览公告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版权所有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福州分所 许水清 律师 电话:13809520738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1-87079320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