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社会|视频|福建|时评|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军事|美国|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博物院 > 资讯 > 文博快讯 > 正文

着力中医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服务人民健康安全

2020-07-29 15:53:31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陈静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大显身手的中医药,成为民众关注热点。7月25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旨在推动中医药非遗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发展。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代表性传承人曹洪欣教授当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会长。

据介绍,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有137项传统医药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医针灸”和“藏医药浴法”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2—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通过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支持1.13亿元用于中医药非遗的保护传承。其中,补助8617万元支持中医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补助1190万元支持中医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补助1520万元支持对38名中医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记录工作。但在保护中还存在扶持资金不足、后继乏人、发展方式单一、标准建设缺乏等问题。

文旅部副部长李金早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非遗成为重要战“疫”生力军。国家级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伯礼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等奋战在抗疫一线,曹洪欣教授带队组建国际首个中医药互联网抗疫平台,为挽救许多患者生命贡献力量。中医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任重道远,需要有识之士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破解难题。  以下为文旅部副部长李金早在大会上的发言全文:

着力中医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服务人民健康安全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协调委员会、中医药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

(2020年7月25日)

李金早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

大家好!经历“2020年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活动”,经受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病毒战役的洗礼,经过筹委会与各有关方面认真有效的协调磋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协调委员会、中医药委员会今天宣告成立了!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中医药业界的一件盛事!在此谨致热烈祝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和中医药保护传承发展。习总书记在内蒙古赤峰考察时强调,党中央支持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还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些重要指示精神,是我们做好中医药非遗保护工作的根本遵循。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总书记对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全国形成强大的抗疫力量。其中,中医药非遗成为重要战“疫”生力军。国家级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伯礼院士、黄璐琦院士、刘清泉院长、刘力红教授等一批中医药非遗传承人,奋战在抗疫一线,曹洪欣教授带队组建国际首个中医药互联网抗疫平台,为挽救许多患者生命贡献力量。习总书记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此次严重疫情,让世人感受到了病毒的危害性,也看到了中医药的宝贵价值,以及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更使我们深切感到了振兴中医药非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长期以来,我国中医药非遗工作者和传承人得到了许多方面的扶持,但是总体来看,仍然面临各种生存和发展难题,存在许多难点、堵点、盲点及痛点,迫切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并得到大力支持。

一、对中医药非遗的宝贵价值,应加深认识

1.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民族文化生存与延续的灵魂依托。中医药文化,是传统中医药知识、技艺、思想、精神、标准、制度、世界观的广泛集成,是中华医学知识的精神内核和精华所在,也是最能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符号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保护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非遗既是中华文明的产物,也对其起到了维护和促进作用。中华文明绵延五千余年,从未中断,原因很多,而中医药非遗对中华民族的呵护则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毛主席于1954年指出:“对中医问题,不只是给几个人看好病的问题,而是文化遗产问题。要把中医提高到对全世界有贡献的问题。对新来的外国东西重视了,对自己本国的东西倒轻视了。看不起本国的东西,看不起中医,这种思想作风是很坏的,很恶劣的。”毛主席还强调:“思想作风上要转变,要尊重我国有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看得起中医,也才能学得进去。”一个甲子又半轮过去了,今天学习毛主席这段指示,倍感亲切,尤其置身于此次严峻的抗疫战役,更有振聋发聩、醍醐灌顶之感!

2. 我国中医药非遗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贡献

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数千年来,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为我们留下了数量丰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特征各异、品质精粹的文化遗产项目。截至目前,我国已有40个国家级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有137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了3068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中医药国家级项目137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32位,已支持对38名中医药国家级传承人进行记录。“中医针灸”和“藏医药浴法”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医药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中国智慧、中国实践,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的浓缩,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影响力、品牌力、实践力的门类,各地均有各具特色的中医药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按照专业分类,我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形成了中医生命疾病认知、中医诊疗方法、中药炮制技艺、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中医针灸、中医正骨疗法、中医养生、老字号传统中医药文化、民族医药等类别,成为承载民族精神与人类文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3. 我国中医药非遗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医疗技术路线,在世界医疗领域独树一帜

中医理论体系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思辨模式,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神等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理、法、方、药奇妙无穷、严谨有序;银针推拿,手段百出;本草果花,山野可采;医自民间,惠泽民间。乡村郎中、赤脚医生,尤具鲜明的中国特色,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医植根于中华文化和自然资源,其理论方向具有原创性,理论体系具有独特性,理论主张具有实践性。

4. 中医药非遗成为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人民的健康,就没有国家的发展。中医药非遗项目,涵盖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技术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中医药非遗主动融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中医药非遗充分发挥传统医药的独特作用,惠泽广大群众。实践表明,室内熏药、艾灸、食疗、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中医方法和实践,能有效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依托中医药非遗,积极研发用于治疗和防疫工作中的相关中成药品,为完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加大中医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力度,乃刻不容缓

1. 中医药非遗保护工作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经10多年,中医药非遗保护随之展开,在保护制度构建、保护名录编制、人才队伍培养、重大项目建设、中医药非遗走出去等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取得较大成绩,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总体上看,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尚有很大差距。全国中医药非遗普查摸底、认定和保护工作任务依然很重。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十大类项目中,无论从非遗项目数量还是代表性传承人数量来看,中医药类都相对较少,这与中医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很不相称。中医药非遗申报与保护工作仍很艰巨。

2. 中医药非遗传承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大规模城市化进程,诸多中医药传统技艺逐渐被现代化生产工艺代替,个别地区对中医药非遗传承工作支持和投入不足,导致一批传统中医药非遗项目逐渐流失、传统技艺面临失传、教育科研水平降低、传承人积极性受挫、人才梯队面临断层、传统技艺创新乏力。中医药非遗传承的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以师承教育为主的中医传承教育模式,与院校教育模式难以接轨,落入非主流教育的窘迫境地。一些中医药非遗传承人受到社会歧视,有的长期拿不到行医执照,有的陷入地下半地下困境,有的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中医药非遗保护堪忧、传承乏力,发展更是举步维艰。

3. 中医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长期以来,我们在国家层面缺乏专业的中医药非遗协调机制,影响到对地方中医药非遗工作的科学指导。中医药非遗评价机制建设滞后,有的地方管理缺位,中医药非遗领域存在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情况,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弄虚作假、招摇撞骗的乱象。中医药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体制机制在机构、人员、事权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掣肘。以传统中药生产链条为例,分为种植养殖、流通贮存、加工炮制、处方调剂四大环节,横跨一二三产业,涉及农林、药监、工商、商务、中医药等多个行政部门,多龙治水,体系极为复杂。中医药非遗工作,亟需建立国家层面专业的中医药非遗协调促进机制,在广度和深度上均需发力。

4. 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效率有待提高

中医药界流行一句话:“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此说不一定很准确,但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泰国、印度等国对自己传统医药建立了较完备的保护体系。我们在此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我们对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缺乏足够认识和有效措施,总体上比较被动。中医药非遗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交流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三、成立中医药非遗协委会和中医药非遗委员会,为时代所需

上述情况表明,对中医药非遗进行抢救性保护、系统性传承、开拓性发展,关系到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未来,责任重大、刻不容缓。

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推进我国中医药非遗事业发展,需要在非遗保护工作框架中,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为广大中医药非遗保护从业者提供学习研究交流平台,为中医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建立协调促进机制。因此,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协调委员会和中医药委员会成为时代所需。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协调委员会,是由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有关负责人、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协调促进工作机制。主要职责是支持、指导、协调和促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开展工作。主要负责:(1)指导支持中医药委员会完善发展计划、指导推进重点工作及相关领域拓展工作;(2)组织研究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关键问题、解决路径并协调中医药委员会组织推进实施;(3)协调推进中医药非遗法制建设,促进建立中医药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机制;(4)指导、协调中医药委员会推进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队伍建设;(5)协调支持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际交流、推进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服务人类健康安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是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领导下,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医药协调委员会指导下,由从事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产业精英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具体负责梳理和研究中医药类非遗保护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协助政府职能部门制定中医药非遗保护相关政策规范;开展中医药非遗调查研究,探索非遗保护制度建设、传承模式与发展利用,以及中医药非遗知识产权保护与标准化建设;组织会员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为会员提供服务,反映会员要求,协调会员关系,维护其合法权益;经政府主管部门同意和授权,进行中医药非遗行业相关数据的统计,收集、分析、发布有关信息;推进学术出版与交流、技术培训、知识传播与科学普及等;参与国际组织或其他国家在中医药非遗领域开展的相关活动,组织中医药非遗保护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组织举办展览、演出等各种与非遗保护相关的公益性宣传活动;承办政府有关部门和协会委托的工作。

四、保护传承发展中医药非遗任重道远,需担当作为

中医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任重道远,我们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1. 推进中医药非遗服务“文化强国”战略

助力实施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工程,站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高度,纳入“文化强国”战略。促进完善中医药典籍、技术和方药名录,分阶段实施中医药非遗精品工程、经典项目,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积极支持“中医药”相关项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世界记忆名录,以及国家各级非遗名录体系,扩大传承人群。推进中医药非遗的活态传承,加强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的数字化、影像化、智能化记录。加大对濒危中医药非遗项目的抢救性保护,加大对中医药老字号品牌的保护,加大对中医药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的支持力度。

2. 推进中医药非遗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统筹推进中医药非遗技艺和服务体系创新,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主导作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优势作用。推进普及中医“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动态平衡观、“天人合一”“形神统一”“脏腑调和”整体观与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等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及实践,普及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健身气功、针灸按摩等传统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推广体现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促进中医药非遗项目进家庭、进社区、进校园。

3. 推进中医药非遗服务“科教兴国”战略

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助力建立多学科融合的中医药非遗科研平台,建设一批中医药非遗重点实验室。统筹推进中医药非遗项目的基础理论、前沿科学、先进技术等科研水平,开展近现代名医学术思想与经验整理研究,吸纳中医药代表性的门类流派,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好传统中医药非遗。助力实施中医药非遗科技创新工程和“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探索推进中医药非遗与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体系融合发展。促进建立中医药非遗现代统计制度,探索筹建国家和省级中医药非遗展示中心、数据中心,构建中医药非遗的“智慧版图”。

4. 推进中医药非遗服务“人才强国”战略

从中医药非遗教育体系入手,积极开展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协调的中医药非遗人才培养试点,探索建立高年资中医领头人带徒制度。支持相关院校加大中医药非遗传统技艺的传授,培养既有丰富现代化理论素养,又能掌握传统非遗知识和技艺的人才,逐步形成接续有序的高素质中医药非遗人才传承梯队。推进建立中医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人才表彰奖励机制,加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表彰,注重发现和推介中青年骨干人才和传承人。促进中医药非遗重点项目、资金和政策向一线基层倾斜、向边远地区倾斜、向濒危项目倾斜,激活中医药非遗传承发展的民间和社会力量。

5. 推进中医药非遗保护法制建设

积极发挥好专业协会、行业智囊职能,助力修订《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推进中医药非遗立法工作,建立完善中医药非遗的法律保护体系和保护模式;积极发挥好行业智库、社会服务职能,助力编制“十四五”非遗保护规划,分阶段、分步骤梳理发布中医药非遗工作数据,为中医药非遗保护和发展提供基础支撑;积极发挥好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职能,协助主管部门做好中医药非遗市场监管、质量监督、公共安全等工作;积极引导推进中医药非遗标准化工作体系,促进中医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制度体系建设,助力实用有效的中医药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

6. 推进中医药非遗生产性保护

助力中医药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面向市场推出中医药非遗精品项目。探索筹建中医药非遗国家基金,探索中医药非遗项目投融资模式,组建重点项目库。支持企业、医疗机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协同创新,构建完善产业链、服务链、创新链生态,完善中医药研学产一体化创新模式。

7. 推进中医药非遗与健康旅游协调发展

助力中医药非遗和旅游业协同发展,推进中医药旅游、康养旅游、休闲旅游、研学旅行等新业态高质量发展,支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支持建设一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中医药健康旅游综合体。支持推出中医药文化旅游产品。支持探索中医药非遗特色小镇、特色园区、文创街区、旅游度假区等区域旅游综合体,推进非遗扶贫、旅游扶贫协同助力脱贫攻坚战略,提升中医药非遗和旅游产业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作用。推进举办“中国中医药健康旅游年”,支持举办国际性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展会。

8. 推进中医药非遗传播展示

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开展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教育,推出一批精品中医药文化学堂、非遗讲堂、名人课堂,利用数字多媒体、移动互联网等多种终端开设“中医文化”课程,策划举办多种形式的中医药文化活动,不断改进中医药文化传播机制。推进中医药非遗的活化展示,助力国家、地方及企业建设运行中医药古籍和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支持中医药非遗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西部大开发等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探索建立长江经济带、中部城市群、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中医药非遗联动提升机制。

9. 推进中西医文化交流互鉴

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是人类发展的大趋势,中西医文化交流互鉴自是题中应有之意。此次严重的疫情必将催生中西医更高水平、更高效率的互鉴合作。我们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10. 推进中医药非遗有序“走出去”

支持中医药文化“走出去”,促进中医药非遗纳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框架。推进建立中医药非遗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借鉴其他国家传统医药文化推广经验,创新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方式和途径。推动中医药非遗国际标准和相关规则制定。

同志们: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宝藏为中医药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和不竭资源。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在为拥有中医药而由衷自豪的时候,亦应有保护传承发展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新时代春风,孕育新发展机遇;新形势挑战,激发再创新斗志。“生命至上”的发展理念、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和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以及全球战疫的严峻挑战,呼唤中医药展现更大作为!新时代要求这一代人有更大担当!希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协调委员会和中医药委员会积极作为,不辱使命,团结全国广大中医药非遗工作者,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把中医药这一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有效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共同谱写人类健康安全的宏伟篇章!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照片墙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省博快讯
更多>>文博快讯
更多>>展览公告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版权所有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福州分所 许水清 律师 电话:13809520738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1-87079320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