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社会|视频|福建|时评|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军事|美国|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博物院 > 展览公告 > 正文

网上展览│文明的血脉——河南博物院文物精品展

2020-02-21 18:30:09  来源:福建博物院  责任编辑:陈静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点击上图,进入闽博电台听导览

河南省地处天下之中,北峙太行,南接汉淮,西踞伏牛,东引齐鲁,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黄河将这片热土襟抱于怀,哺育了古老的华夏民族。这里是最早的“中国”,上古先贤圣王们在此建基立业、文明肇始。从二里头遗址开始,直至繁华的东京汴梁,数千年间,这里一直是中原王朝生息发展的核心地域,约20余个朝代建都于此。洛阳、开封、郑州等历史名城如群星璀灿,将中原之光映照得分外夺目。

古老的殷墟甲骨、精美的夏商青铜器、巍峨的汉代陶楼、斑斓的唐三彩、优雅的宋代名窑瓷器,均是承载着我们民族记忆的珍贵物质文化遗产。

放眼世界,只有中华文明如黄河之水,从源头开始日益磅礴、绵延至今。我们特以本次展览,荟萃河南博物院珍藏的100余件文物,去回望华夏文明血脉延续的沧桑和辉煌。

第一部分:定鼎中原 夏商时期

(公元前2070—前1046年)

中原是夏代国家政权统治的中心,也是夏人的重要活动区域。多年来,新密新砦、巩义稍柴、伊川南寨、荥阳大师姑、荥阳薛村等夏代遗存的发现,表明中原地区在文明肇始、国家诞生之初的重要地位和鲜明特征。

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起兵灭夏,建立商朝。从商汤立国至纣王灭国,共历十七代,三十一王。商朝存在的500多年间曾多次在河南境内建都,目前在偃师、郑州、安阳等地均发现具有王都规模的遗址,而信阳、温县、辉县、新郑等地还发现了大量商代文化遗存。商人敬神崇鬼,开始使用成体系的文字,铸造大量的青铜器,生产原始的瓷器,将中国的青铜文明推向了高峰。

乳钉纹铜斝(jia)

夏代 二里头遗址出土 高45.3、口径25厘米

酒器。大喇叭口,上立有两个较为原始的菌状柱,有加厚的唇边,长颈,鼓腹,下有三个大空锥状足,折鋬带镂空;颈部饰弦纹,其间点缀稀疏的乳钉纹,腹部有五个突起的圆形装饰。该斝纹饰古朴简单且欠规整,是现存中国青铜文化早期为数不多的器物之一。

司母辛四足觥

商代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通高36,通长46.5厘米

“好”汽柱铜甑形器

商代 殷墟妇好墓出土 高15.5、口径31、柱高13厘米

饪食器。器身呈圆盆状,两侧有附耳一对,中间有一圆柱中空透底,柱顶作四瓣花状。外壁用鸟纹与大蕉叶纹装饰,内壁有一铭文“好”字。带汽柱的饪食器较为少见,使用时腹腔盛食物,置于鬲上,利用蒸气蒸熟食物。

“祖辛”铜卣

商代 1965年河南省辉县褚丘出土 高25.7厘米

第二部分:制礼作乐——西周时期

(公元前1046—前771年)

周武王灭商后,迁九鼎于洛邑(洛阳)。成王即位,周公辅政,营建新都洛邑,称为“成周”或“新邑”。成周城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是与宗周并立、抚镇四方的又一王权所在地。

由周公创建至西周中期,逐步形成一套严密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及礼仪体系,表现在贵族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飨宾客所使用的礼器数量与规格上,即所谓“藏礼于器”。

铜虢季鼎

西周 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1出土 通高25.5-39、口径28.8-45.5厘米

鼎不仅是饪食器,亦是重要的礼器。列鼎一组7件,形制、纹饰与铭文均相同,大小依次递减。鼎侈口,折沿,微束颈,浅鼓腹,圜底,三蹄状足。颈与腹饰窃曲纹与垂鳞纹。内壁有铭文18字:“虢季乍宝鼎,季氏其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享。”鼎主人应为虢国的一代国君。

玉项饰

西周 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 长35、宽9厘米

玉佩由玉牌饰和8组串饰组成。玉牌呈梯形,青玉质,上饰勾连云纹,整体可视为一个龙纹。玉牌下沿钻有10孔,用来穿系串饰。组玉佩又称全佩、杂佩,是以璜、环、璧、珩等为主体,杂以珠管、琚瑀等,按一定规律组合的装饰品,在考古发掘中最早见于商末周初,兴盛于两周。

第三部分:逐鹿争鸣——东周时期

(公元前770—前221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建都洛阳,史称东周。从周平王开始,共有14王以洛阳为都,共计300余年。东周列国纷争,“礼崩乐坏”,周王室日渐衰微,但东周王城作为天子之都,在星罗棋布的列国都邑中仍保持着宗主国的躯壳,是列国中规格最高的都城。公元前256年,东周灭亡,王城荒废。

汉淮地区处中原与荆楚之间,历来是上古民族交错杂居之地。周初在此分封了许多同姓和异姓诸侯,作为王室的南土屏障。在东周长期的列国争霸中,诸国纷纷被吞并,只留下墓葬所出风格各异的青铜器,述说一段缤纷的故国往事。

王子午铜鼎(附匕)

春秋 淅川下寺楚墓出土 鼎通高61.5,鼎口径59厘米,匕宽8.7、匕长62.5厘米

侈口,立耳外撇,束腰,鼓腹,平底,兽首蹄足。器身有六怪兽,昂首卷尾,攀缘附壁。器表饰浅浮雕蟠螭纹、窃曲纹和垂鳞纹。器内壁及底部有铭文84字。大意为:“王子午自铸铜鼎,以祭先祖文王和进行盟祀。我施人民以德政,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孙后代以我为准绳”。这是下寺楚国墓地2号墓出土的七件列鼎之一。“王子午”即文献所载楚庄王之子,字子庚,楚康王时为令尹。此鼎气势恢宏,纹饰富丽精美,六怪兽用失蜡法铸成。鼎内鸟篆铭文,书体纤秀隽美。

吴王夫差剑

春秋 征集 残长59、宽5、柄残长9厘米

龙耳铜方壶

春秋 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出土 通高79.2厘米

第四部分:有容乃大——两汉魏晋南北朝

(公元前206—公元589年)

洛阳在西汉时是汉王朝的东方重镇,新莽时为东都。刘秀起兵南阳,建立东汉并定都洛阳。曹魏、西晋、北魏晚期均以此为国都。东汉末年汉献帝迁都于许(今许昌)。三国鼎立,许昌为魏五都之一。河南地区作为汉魏之际的帝都与帝乡,演绎了风云际会的历史,并遗留下大量的遗迹、遗物。

两汉帝国交通四方,开辟丝绸之路。至魏晋南北朝,各民族间的冲突与整合,与庄园经济、门阀政治相表里,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民族文化大融合。

金缕玉衣

西汉 僖山汉墓出土 长约180、宽约125厘米

金缕玉衣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和鞋五大部分。头部有脸盖和头罩构成,脸上刻制出鼻子的轮廓。上衣由前片、后片左右袖筒组成。裤筒、手和鞋各分左右两件。手部作握拳状,鞋为方头高腰形。全套玉衣共用2008片青玉组成,玉片之间用金丝加以编缀。另有玉猪、玉蝉、玉耳塞、玉鼻塞等。

玉衣又称玉匣、玉柙或玉㭱,是帝王贵族的殓葬服饰,盛行于两汉。文献记载了东汉时期使用玉衣的制度,只有皇帝可以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以下依等级使用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用玉随葬的习惯从新石器时代就已开始,古人认为玉石可以使尸体不朽。

马蹄金

汉代 扶沟出土横6.2、纵5.5、高3.2厘米

底部稍内凹,周壁内外及内凹处均有不规则水波纹。马蹄金是汉武帝太始二年(95年)以后黄金货币的主要形式,其重量、形制比较规范,被切割现象较少见,属于称量货币。除作为价值尺度、流通、支付和储藏外,还用于域外的交往。

绘彩四层陶仓楼

汉代 焦作出土 高154、面阔53、进深54、腹围61.5

此陶仓楼具有透气通风的窗户和气孔,以防止粮食发霉。仓楼各层屋檐前伸,显得宽大,能够遮阳挡雨。其上部为多功能综合性建筑,下部为粮仓,具有储粮和登高望远的功能。

第五部分:盛世荣华——隋唐时期

(公元581—907年)

经历隋代37年承上启下的发展,大唐帝国创造了一个经济繁荣、政治开明、融通中外的盛世,洋溢着充沛的活力和创造的喜悦。洛阳是隋唐帝国的东都,北靠黄河,南峙伊阙,东扼虎牢,西控函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在此交汇,连接东西的丝绸之路在此发端,人口最多时超过百万,是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陶瓷工艺在唐代达到新的高峰。白瓷烧制始臻完美,并创作出釉色更加丰富的唐三彩,同时出现了最早的青花瓷。河南鲁山窑的花釉瓷,巩义黄冶窑的绞釉、绞胎瓷等,都充分表现出唐代制瓷工艺的推陈出新。

武则天除罪金简

唐代 嵩山峻极峰发现 长36.2、 宽8、 厚0.1cm ,重223.5g以纯度96%的黄金制成,上錾双钩铭文63字,意为:武则天虔诚信奉道教真理,渴望长生不老,故特派小使臣胡超到嵩岳天门投递金简一通,乞求三官九府免除其罪名。落款为唐久视元年七月初七。

三彩牛角形孔雀杯

唐代 河南省郑州市后庄王村出土 高7.8、长14、口径7厘米

三彩马

唐代 高47.8、长46.5厘米

第六部分:东京梦华——宋金元时期

(公元960—1368年)

北宋王朝于公元960年定都开封。东京汴梁在唐汴州城的基础上经几代营建,形成了具有外城、内城、皇城三重城墙,周长达29120米的大都会,人口多达150万。汴河、金水河、蔡河、五丈河穿城而过,水陆会通。城内街道按厢坊布局,结构严谨。以汴梁为代表的北宋城市,见证了中国古代商业与手工业的高度繁荣。

制瓷业同样在宋代进入鼎盛时期。五大名窑中钧、汝、官三窑均在河南。此外,临汝窑、当阳峪窑、登封窑、扒村窑等烧造的民用瓷则呈现出异彩纷呈、争奇斗艳的景象。

汝窑天青釉盏

宋 宝丰清凉寺出土 口径17.8、高4.8厘米

汝窑是专为北宋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窑址,在历史上存续的时间很短,产品存世稀少。1987年发掘的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窑炉20座,作坊3处,及大量瓷片和汝窑瓷器。其胎呈香灰色,釉色天青,器表开片,与传世汝瓷具有一致的特征。

钧窑月白釉花瓣碗

宋代许昌长葛石固窖藏出土高12、口径24、底径8.3厘米

钧瓷器型古朴典雅、胎质细腻坚实,尤以窑变美妙、色彩缤纷而著称。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誉。呈色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月白、天青等。1973-1986年发掘的禹州钧台窑址,总面积30多万平方米,发现一批窑炉、作坊、灰坑、窑具、瓷器、瓷土等。

展厅场景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照片墙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省博快讯
更多>>文博快讯
更多>>展览公告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版权所有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福州分所 许水清 律师 电话:13809520738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1-87079320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