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祝允明草书轴
2019-08-01 15:41:34 来源:省博物院 责任编辑:肖月青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祝枝山集各书家之长,领一代风骚,是吴门书派中“明中期书法三大家”(另两人为文征明和王宠)之一。其书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赵孟頫书法之神,扬晋王羲之、王献之行书、唐怀素草书之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发展为自己的独特狂草,被誉为“明朝第一”,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理论上祝允明强调“沿晋游唐”,这是源于他对书法史的深入认识,他认为书理极于张芝、王羲之、钟繇、索靖,后人只是在遵循他们的法则,而在根本上已不能改变。他认为唐人能循前人之理,按照当时人的法则来写;宋初还不很差,宋中期仍有可取之处,而后便大变传统,古法遭到败坏,大多流为恶怪。到元代方有赵孟頫扭转时风,复归晋唐,但终因个性不强未免有“奴书”的遗憾。所以要知书法的本来必须向晋唐学习。在学习和熟悉了传统后,其技法必须有独到之处,这是祝允明对“功”的进一步要求。他对于“个性”没有很多的论述。他提倡“起雅去俗”,显然是指以学识和修养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而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有了以上两点,就可以在“入神”的状态下创作具有神采的优秀作品了。他对于“入神之境”的解释是“一时超然格度之外”,在超越各种约束的情况下,才能“闲窗散笔”,自然地表达自己。祝允明在书法理论上的要求,既符合艺术创作本身的规律,又合乎文人书画的审美要求,从而使他的书法创作成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我馆藏有一幅祝枝山的草书轴,纸本,立轴。该作通长130cm,通宽34.5cm,书轴右下边有徐邦达先生的鉴定题跋,末署“题枝山真迹,邦达”,钤白文“徐邦达”一方。作者以狂草入书,笔势颈健豪放,作七言诗二首:“襄阳墨径未曾乾,十里潇湘五尺宽。极径不禁苔露滑,渔衰长带水云寒。澄澄僧眼连末碧,淡淡娥眉隔雾蜒。恐为醉翁当日写,本山堂上雨中看”。“逃暑应能暂闭关,未消两托古玄攀,并抛杯酌方为懒,少事篇章恐碍闲,风隆一庭邻与叶,云开半面归城山。浮生只说闲居易,隐比求名事更艰。”落款"枝山",钤朱文"允明","祝枝山"印二方。 此件草书笔力雄健,书风奔放,尽显草书大家之风范,不失为传世之珍品,经徐邦达先生鉴定为真迹,已于2004年11月2日在福建博物院列为一级品。 陈施耘/撰文 陈浩/摄影
|
相关阅读:
- [07-04] 南平市外侨办开展纪念建党95周年摄影、书法展
- [07-05] 学剪纸练太极写书法 洋学生河南体验中国文化
- [07-06] “百人挥毫”书法赛吉隆坡举办 传承中华文化
- [07-14] 美国华裔学生黄慧容Ashley James参赛作品:春(书法作品)
- [07-06] “百人挥毫”书法赛吉隆坡举办 传承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