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社会|视频|福建|时评|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军事|美国|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博物院 > 资讯 > 文博快讯 > 正文

让博物馆里的江南记忆“活”起来

2019-04-09 17:33:36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责任编辑:陈静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作为首届“江南文脉”论坛的分论坛,日前在江苏无锡举行的“博物馆与江南记忆”论坛上,来自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南京市博物总馆、无锡博物院等22家江南地区博物馆馆长和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从博物馆的角度展开研讨交流,通过历史文化的视野梳理江南的文化记忆,解读江南地区考古成果、江南文化特色展览、江南文化特有性格与博物馆之间的关系。

  江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一支,拥有自己的个性和魅力。作为地域文化代表的江南地区博物馆,其建筑与展览都体现了江南水乡清雅柔美的特色。如果博物馆会说话,江南地区的博物馆们会如何介绍自己?

  借助大众传媒的影响力,曾经“高冷”的博物馆变得越来越接地气,与此同时,“让文物活起来”的创新举措,也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陈燮君和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分别发表主旨演讲,参与的博物馆馆长们从博物馆与江南土著、江南故事、江南性格三个方面展开了精彩的专题演讲,通过文物挖掘、展览展示、学术研究、文化服务等角度,阐述博物馆在塑造人文精神、加深文化记忆、促进文脉留驻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在龚良看来,博物馆存在的意义不仅是展示藏品。“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告诉大众这件东西有多贵重,我们要展示的是这件东西附着的文化特征。”他主张江南地区博物馆首先要提炼江南传统文化精髓并产品化。文化产品首先是指展览,特别是有主题、能够反映文化特征和区域文化面貌的展览;其次,博物馆的建筑也可以成为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符号;此外还包括文创产品等衍生品。“博物馆是文物的殿堂,而文物归根结底又是人类文明的体现。”他说。

  博物馆不仅是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机构,更是面向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的机构。龚良告诉记者,目前,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定义已经进行了调整。“并不是只有传统意义上的文物才可以进博物馆,见证物同样是博物馆收藏的范畴。这就为地方博物馆打开了广阔的空间。”他说,普通物件、故事等也有了走进博物馆的机会。

  在多元文化交汇的上海,传统文化也以博物馆为载体远播海外。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告诉记者,上博是一个以中国古代艺术为主的博物馆,但这并不能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和上海国际化都市的定位。除了引进高水准的主题展,上博还通过与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的知名博物馆合作,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地文化相结合而呈现。“在法国巴黎,我们做了一个中国‘香’文化的展览,不仅有展品,我们还和奢侈品品牌合作,在现场将‘香’液化,让观众不仅能看到,还能感受到。把东方‘香’的艺术魅力带给以香水文化为傲的法国人。”他说。

  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认为,传播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讲故事”的过程。“通过讲故事让人们感受到浙江的历史文化,感受到江南地区的历史重要性。”在陈浩看来,浙北的杭州、嘉兴和湖州,都是典型的江南文化。区分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别,需要进行细致的研究。“通过展览来传播信息,让观众能够看明白真实的江南。”他说。

  “其实,到博物馆来的人除了欣赏精美的文物外,还想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所以,我们就更要保护好这些文物,把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传播给观众。”南京市博物总馆馆长曹志君告诉记者,六朝博物馆运用公共区域举办各类文化展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参与公众美学教育活动;并在海外举办了一系列展览,将江南文化和六朝文化带到了日本、斯里兰卡和马来西亚等国;同时,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六朝博物馆策划实施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形成“探秘六朝”等品牌文化活动。

  江南地区博物馆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要把江南的历史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南京六朝博物馆成为南京的新地标,这种变化体现了当代人对文化的重视,传承文化是博物馆十分重要的任务。”曹志君表示,人们在欣赏精美物件的同时,让观众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江南的历史文化正是在这种传播中得以传承弘扬。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双百活动
照片墙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省博快讯
更多>>文博快讯
更多>>展览公告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版权所有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福州分所 许水清 律师 电话:13809520738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1-87079320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