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董其昌仿赵孟頫山水图立轴
2016-08-05 16:17:20 来源:福建博物院 责任编辑:肖月青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小谈董其昌师古赵孟頫的心境 ——从《明董其昌仿赵孟頫山水图》说起 董其昌(1555-1636)明代官吏、著名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相光居士。松江华亭人。 右上额行草提款:“颇学赵承旨《林塘晚归图》笔意,又録其诗:春阴柳絮不能飞,雨后蒲芽笋蕨肥。却恐鸣騶惊白鹭,自骑款段绕湖归。其昌”左上额行书款:“池上篇既为鸿雪堂主人书五丈生绡,意犹未尽,更写此图以赠长卿大夫公 戊辰中秋识”。图之左下有长方收藏者印皆朱文小篆,上“朱起哉师古父”,下“曾在朱屺瞻家”。 可见董其昌曾十分欣赏赵孟頫的《林塘晚归图》,于1628年的中秋以此图的笔意画了一张山水送给鸿雪堂主人长卿大夫。 赵孟頫是提倡“师法古人”的第一人,董其昌也提出“画家以古人为师,自是上乘”既然方法相近,那么作为后人的董其昌是如何评价他的前辈赵松雪的呢? 书学方面,董其昌曾记录了很多对赵文敏的品评。 赵吴兴书《文赋》,虽姿媚横出,未脱本家笔。 素不学赵书,以其结构微有习气。 可见,董先生对赵吴兴的字颇有微词。 (吾书)与赵文敏较,各有短长。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赵书无弗作意,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筹,第作意者少耳。 ――――《容台集•论书》 恨赵吴兴有此墨迹(指赵所临之《十三行》),未尽其趣。盖吴兴所少正《洛神》疏隽之法。使我得之,政当不啻也。――――《画禅室随笔•跋十三行洛神赋》 吾于书,似可直接赵文敏,第少生耳。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润之气。惟吾不能多书,以此让吴兴一筹。――――《容台集•论书》 总的来说,这几段话董先生都是在说赵书写得太熟,显俗态,而我董某的字写得更秀润,意气灵气兼备。也许,董先生在书法上就是对赵吴兴不依不饶了,到底心里有几分佩服他的“师古”先辈呢? 再从《明董其昌仿赵孟頫山水图》这幅作品看,提款“颇学赵承旨《林塘晚归图》笔意”,单论这句,他表达了自己因欣赏而模仿,并以能达道赵承旨的笔意为荣的心情。在收藏方面,也董其昌也以拥有赵氏的作品为荣。譬如他常以家藏“三赵”为豪,这“三赵”之一就是赵孟顺的《鹊华秋色图》。此外他还收过赵子昂的《洞庭二图》、《高流水图》。那么,是否董其昌对赵子昂的画一贯都有好感呢?又不然也。 在画论方面,明代董其昌最为明确地提出了“寄乐于画”的美学思想,他论述画家多寿时说:“仇与赵(指仇英和赵孟頫)虽品格不同,皆习者之流,非以画为寄,以画为乐者也。寄乐于画,自黄公望始开此门庭耳。” 此处,董其昌认为赵孟頫的画品不如黄公望,仅为习者直流,尚未达到“寄乐于画”的境界。 赵孟頫、董其昌,一个是元朝大佬,一个是明朝大佬,在书画的高度上,后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攀登的。董其昌,走的是一条遍临宋元名家的大道,确有资格指点赵子昂之书画,虽然他对赵书常有不敬之言,但董先生晚年还是承了这么一句“余年十八学晋人书,得其形模,便目无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书法之妙。”这些,也许说明董其昌对赵孟頫的墨迹算既大恨又大爱吧! 黄娴撰文/陈浩摄影
|
相关阅读:
- [01-11] 新丝绸之路国际艺术品交易会落幕 民间藏品引关注
- [02-19] “国辉堂”海归藏品下月在延展出
- [01-29] 义捐珍贵藏品 筹办民间展馆
- [04-05] 电信诈骗团伙靠新套路敛财千万:藏品升值了百倍
- [11-26] 第二十届广州艺博会 两宋稀世书画藏品将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