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南京650岁古城墙“植入”了灰色的现代钢结构桥梁。 泱波 摄 中新网北京9月8日电(上官云)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城市雏形出现后,逐渐演化出多种类型,有都城、府城、县城,还有军事防御性质的城堡,城墙规制也各不相同。其实,看似普普通通的高墙却能从中读出很多文化信息:古代城市体系、古代建筑经验等等。近日,中新网记者从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处了解到,9月18日,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第五次工作会议将在西安举行。那么,中国这些古城墙有哪些独特价值?又应当如何保护呢?
“古时南京城的13个城门,实际上对应的是天空中的13个星座,金銮宝殿所在的位置正好是‘北斗斗勺’中央,这才是当年‘填湖建宫’的原因。”杨国庆对中新网记者解释道,“明南京城墙形态为天象‘南斗’与‘北斗’的聚合,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相天察地’营造城垣的传统,与明初道教文化在南京特殊地理位置和条件下融合的产物”。
正如杨国庆所言,贺云翱在调查中也发现,为数不多的古城墙其实很脆弱,一部分是自然原因,一部分是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影响,“过去,老是有人想把它开发掉,比如修条路、拿城墙砖砌房子,只觉得那是公共资源,却没想到那是文明的结晶,是文物”。 那么,在申遗方面,中国明清城墙又具有什么优势呢?贺云翱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介绍,“六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第一代城墙诞生。此后一直到清朝,建造城墙是农业社会城市文明发展的一个突出标志。遗憾的是,之后由于一些原因,历史上90%以上的城墙都没有保存下来。准备申遗的这些城墙,是为数不多的保留下来的”。
其次,准备申遗的城墙基本都还“活”在现代城市中,成为中国几千年来城市布局、军事防御等一系列文化成就的见证。贺云翱说,像南京、西安等地,古城墙存在于正高速发展的城市中,“这就能构成古典城市与现代城市的文化对比,能对启迪人的精神产生独特作用。这种价值也是唯一的”。 资料图:荆州古城墙内部一景。 董晓斌 摄
据此前公开报道显示,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工作自2006年起步,2014年,“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办公室举行了揭牌仪式,南京市文广新局局长刁仁昌担任该办公室总负责人。目前,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里,襄阳城墙、荆州城墙、兴城城墙、南京城墙、临海台州府城墙、寿县城墙、凤阳明中都皇城城墙、西安城墙一起入选中国明清城墙单元。 |
相关阅读: